苏松战事并不仅仅局限于江南一地传播,在众多反清志士的口耳相传之下,无锡之战的消息也很快传到了闽浙等地。</p>
鲁王朱以海是最先获知此事的。</p>
尽管唐王朱聿键已经于闰六月在福州称帝,改元隆武,但浙东反清势力另有考量,仍然选择迎鲁王朱以海出任监国。</p>
朱以海此前还在海上漂泊避难,并不清楚隆武称帝,他抵达绍兴后,于七月十八日正式就任监国,以分守台绍道公署为行在,立妃张氏为元妃,改明年为监国元年。</p>
在他就任监国后不久,无锡大捷的喜讯就迅速传到了浙东,这无疑极大激励了浙东反清势力的士气。</p>
获知喜讯后,朱以海便召集群臣,商议该如何对还在苏松坚守的义军进行嘉奖,以激励各地抗清志士。</p>
东阁大学士朱大典最先出列,道:“殿下,苏言此人虽然只是在籍生员,但兵法韬略了得,可破格升拔,封其为苏松经略,加兵部侍郎衔,暂理江南军务。</p>
殿下破格赏拔,苏言可谓一步登天,必会对殿下感激涕零,忠心耿耿,殿下可再令其出兵嘉兴,牵制北虏博洛部,我军趁机渡江攻打杭州,省城光复,再兴师北伐,即可克复南京,还于旧都!”</p>
听到克复南京、还于旧都这八个字,殿内的大臣们都不由得心潮澎湃起来,他们拥立朱以海不就是为了从龙之功么。</p>
如果他鲁王军能先一步光复南京,还于旧都,放眼天下哪一个宗室会比鲁王更具有正统?而他们这些具有拥立之功的文官武将们,也定能名垂青史,地位稳固。</p>
不过,廷臣们很快冷静下来,有一人出列反驳道:“敢问朱阁老,我朝有苏松经略这一职称吗?”</p>
朱大典摇了摇头:“没有,但事急从权,暂设又有何妨?待光复江南后再取消也不迟。”</p>
“国家名器,岂能滥设,今日设一经略,明日设一督师,届时岂不是将军多如狗,督师遍地走了?”</p>
一个御史毫不客气地说道,在他说完后,殿内的将军们眉头一皱,面露不悦。</p>
还有一人出列道:“苏言只是小小生员,都敢自号大将军,若是命其总理江南军务,岂不给其跋扈自专之机?</p>
臣以为可封其苏松总兵之职,以原两广总督沈犹龙改任南直总督,赐其节制之权。”</p>
朱大典一听顿时就乐了,心想是谁提出这么愚蠢的主意,连忙扭头看去,原来是鲁王的小舅子张国俊。</p>
他自是看不起张国俊这种自恃皇亲国戚,行事招权纳贿之人,正欲开口,却见右侧又有一人出列,高声道:</p>
“殿下,苏松地处敌后,危机重重,若是行此掣肘之举,恐令义师内部相互猜忌,难以同心御敌,甚至内讧哗变,还望殿下三思!”</p>
朱以海定睛一看,说话之人原是富平将军张名振,一时陷入沉思,大学士张国维这时出列道:</p>
“殿下,臣与沈犹龙也有所交集,此人胸无韬略,无锡之战又远在苏州,若以其为主,苏言为副,定会引苏言不满。</p>
臣以为可依朱阁老之言,拜苏言为苏松经略,国朝可再派一员巡抚苏松,兼任监军。”</p>
朱以海听了,认为有些道理,不免点了点头,道:“张阁老言之有理,此关键之时,不应令义军内部相互掣肘。</p>try{ggauto();} catch(ex){}
就封苏言为苏松经略,加兵部左侍郎衔,节制江南军务,理粮饷事,加封伯爵,封号由内阁商议吧。</p>
至于原兵科给事中陈子龙等有功之人,也一并升官嘉奖,也都由内阁商议决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