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年代,我在陕北当知青

第018章 从此独立门户了(1 / 2)

生产队里的社员,大家虽说身份相同,但在生活细节上,还是有不少差异的。</p>

就像有的社员家里壮劳力多,负担轻,再加上成分好、家族里弟兄姊妹多,兵强马壮的,又没人敢欺负。</p>

像这种社员,他们挣的工分多,日子相对来说就会过得好一些。</p>

但有些人家里负担重,壮劳力少。</p>

像这种家庭,往往到了年底和集体结算账目的时候,就会陷入入不敷出的窘境。</p>

那怎么办呢?</p>

没钱,日子也得继续熬啊。</p>

像这种没啥壮劳力的社员家,那就只能欠集体的债,成为生产队里的“倒挂户”。</p>

倒挂户的名声很难听。</p>

因为按照我们天朝人的传统观念是“家有余粮,心中不慌”。</p>

不欠债,腰板才能挺得直。</p>

当倒挂户不仅仅名声难听,而且通常这些人家里的孩子,他们在找对象的时候,天然就处于弱势地位。</p>

好多倒挂户都落得个“姑娘难嫁,小子难娶”的窘境。</p>

现在,这批知青刚刚踏上三十里铺的土地,就被马璐提出来的“主动补交粮食差价”这么个提议,给狠狠将了一军!</p>

工分是没有的。</p>

哪一个新来的知青也没工分,而要想补齐口粮差价,那就只能动用从家里带来的现金了。</p>

或者是向三十里铺生产队打欠条。</p>

前者会肉疼。</p>

而后者不仅会肉疼,并且还会落下个倒挂户的臭名声...</p>

如今大队长一听,居然有知青居然憨不咧介的,主动提出来要主动补粮食差价?</p>

大队长和老支书对视一眼。</p>

随后开口道:“知青同志们啊,我敢对着老人家的画像,说句掏心窝子的话。</p>

你们是我们三十里铺生产队,这么多年所接待的知青当中,觉悟最高,啊,集体观念最强的一批人!</p>

知青同志们呐!我代表三十里铺生产队的所有干部、群众,由衷的对你们说一声,谢谢!</p>

你们以后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是我们一定要把你们身上这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发扬光大!”</p>

完犊子了!!</p>

现在大队长已经把话说到这份上了,那就暗示着大家已经毫无退路可言!</p>

于是。</p>

所有的知青脸上都泛起自豪的光芒,人人都开始踊跃表态:“大队长同志,您谦虚了,补足口粮差价,这是我们应该做的。”</p>

“对啊,马璐同志这个提议很好!好的很!好的我...大队长同志,你算算,我得补多少钱呢?”</p>

“生产队里的乡亲们也不容易,他们分口粮的时候都是需要补差价的。</p>

而我们身为到农村接受再教育的知识青年,怎么着...也不能比乡亲们做的更差,对不对?”</p>

“对对对,王硕同学说得对,我们这些知青,哪怕再苦再难,也不能占公家的便宜嘛!”</p>

“大队长,您算算,我该补多少差价?”</p>

马璐开始带头掏钱。</p>

只见她手里攥着一把毛票,摆出一副急不可待的样子。</p>

好像多欠生产队一分钟的债,就是莫大的罪过一样。</p>

既然有人主动向生产队集体交钱,那在场的大队干部们,当然不会客气!</p>

当场就有三十里铺的会计,拿出钢笔、小本本,以及算盘,和在场的知青们开始算账。</p>

在这個时期。</p>

大多数地区的生产队社员,一个壮劳力的口粮,最高分配标准通常都是每个月30斤。</p>

这样算下来,一年就是360斤口粮。</p>

所以才有了那么一句“够不够,360”。</p>

每个月30斤听起来很多,但其实这些都是连皮、带水分的毛粮。</p>

真正要去皮之后,顶也就能落个20斤出头的口粮。</p>

根本就不够吃。</p>

大家伙还得想办法弄点野菜,弄点瓜果什么的往里面掺,才能半饱不饱的,把一年给勉强对付过去。</p>try{ggauto();} catch(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