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命!”</p>
驿站门口,一名驿卒背着李贤的塘报,骑上快马,风风火火离开驿站,朝着长安方向快速前进。</p>
长蛇县距离长安约三百多里,唐朝每二十里或二十五里就有一个驿站,在马歇人不歇的情况下,理论上一个小时可以换三至四个驿站,也就是说,基本上可以达到时速三十公里左右。</p>
这就是大唐的速度,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从岭南到长安是两千一百公里,可古代没有冰箱,在常温情况下,只能保持两到三天时间,可见大唐的速度之快。</p>
仅仅两个半时辰之后,长蛇县发出的奏折,就抵达长安城。</p>
中书省政事堂外,一班禁军武士,握刀跨立,目不斜视。</p>
一名堂官捧着奏折,脚步如风,走进了政事堂。</p>
左相姜恪坐在案子后面,眼睛微微闭着。</p>
一名年轻的堂官,拿着奏折淡淡地道:“冠军大将军、护军、幽州都督府都督、河北道兵马副总管薛讷顿首谨奏,自本月丙午以来,边事不宁,靺鞨部黑水思利反叛,掠杀新罗使者,臣代天巡狩,斩思利以下万八千叛逆……”</p>
姜恪听到这里,表情丝毫没有波动。</p>
这也只是因为在唐朝,如果在其他朝代,边军斩反贼一万八千余,这属于灭国级别的大胜,可在唐朝左相姜恪面前,只留下轻飘飘三个字:“知道了!”</p>
堂官又拿起一份奏折,抑扬顿挫地朗读道:“凉州大都督、雍州牧、右卫大将军、雍王、政事堂参政李贤顿首谨奏……”</p>
“且慢!”</p>
姜恪蹭地一下子跳起来,一把抢过奏折,展开阅读。</p>
仅仅看了一眼,他的脸色陡然剧变,赶紧合起奏折:“出去!”</p>
“遵命!”</p>
姜恪将李贤的奏折展开来,平铺在案子上,他一字一句地看着,越看他的眉关越是紧锁,缓缓开口道:“来人!”</p>
一名堂下官进来,躬身向姜恪施礼:“左相!”</p>
姜恪道:“去问问,甘露殿今天是哪位当值?”</p>
堂下官愕然看着他。</p>
姜恪冷峻的面容没有丝毫笑意,冷然道:“本相要面圣。”</p>
“陛下应该不在宫中,他与皇后娘娘、太子殿下,一起去了芙蓉园!”</p>
姜恪又重新坐下来。</p>
甘露殿内灯火通明,玩了一天的李治,身心疲惫,他本想歇息,却被姜恪打扰到了。</p>
“传姜相觐见!”</p>
“拜见陛下,陛下圣安!”</p>
李治没好气地道:“这么晚了,出了什么事?”</p>
姜恪向秦浩信示意要递奏折。</p>
秦浩信从姜恪手中接过奏折,转递给李治。</p>
李治漫不经心地看着奏折,但是看到李贤的署名时,脸上慢慢凝重起来。</p>
姜恪躬身肃立在丹墀之下,静静等待着李治发话。</p>
丹墀上,李治帝一身常服,站立在书案之前,脸上带着掩饰不住的怒气,低沉着声音质问道:“戴令公怎么说?”</p>
姜恪恭敬地答道:“陛下,戴令公偶感风寒,在府中闭门谢客静养,已有三日了。”</p>
李治怒声道:“那阎立本呢?张文瓘呢?关中出了如此重案,一个右相,一个同东西台三品(同中书门下),连一道请罪奏疏都没有吗?”</p>
唐朝称呼别人,一般都不会连名带姓,现在李治直呼阎立德和张文瓘的名字,显然李治非常生气。</p>
李治怒极反笑:“当真是胆大包天,这些贼子,还将朝廷放在眼里吗?”</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