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信来到奉国军左厢,左厢都指挥使王进及左厢新任都虞侯向训、赵匡胤等人都早已在营门外恭候,郭信还未下马,就听得一片拜见之声。</P></p>
在场的武将在大周建立后几乎都升了官,且左厢整个中层班底都没有大的变动,武将们与同级军官、部下将士之间彼此亲近熟悉,郭信下马与众将寒暄时,多数人的脸上都挂着禁军武将们常有的那种志得意满而略有骄纵的神态。</P></p>
大周禁军基本沿袭前朝,在清理掉少数去年底时作为南军抵抗,且未及时投降的将领后,上面的缺额足够分配,故而人们直接很少有什么利益纠葛,如今因同一面军旗或同一支番号而纠集在一起,大伙至少在表面上对左厢的认同感较强,而这也能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军中的士气和战力。</P></p>
郭信被人们簇拥着来到前堂,与相熟的武将们说了些体己话,并再次当众宣布任命,关键处当然是曾经的旧部,以及隶属于射虎军番号下的左厢四、五军将领:</P></p>
左厢都虞侯、五军都指挥使向训;四军都指挥使赵匡胤、都虞侯郭朴;五军都虞侯章承化。以及将去奉国军右厢升任的右厢二军都指挥使姚进、右厢三军都指挥使薛得福、三军都虞侯王元茂。</P></p>
一众将领当堂拜谢,郭信在空中虚扶了一下,口中道:“尔等日后当竭力用事,以报君恩。”</P></p>
诸将又是向着皇城的方向一番拜谢,随后王进便称营中教场正在教习旗阵,请郭信移步前去巡阅赐教。</P></p>
郭信把手挥了挥:“何谈赐教!咱们左厢的人是甚么模样,我还不晓得?今番我虽是衣锦还乡了,王都使也不能拿我当自家左厢的外人罢?”</P></p>
王进连忙躬身行了个礼:“末将失言,殿下出身左厢,如今还拿咱们左厢弟兄当做自家人,如此厚爱,我等左厢将士简直无以为报。”</P></p>
赵匡胤随即就出言道:“日后我等为立赫赫之功,惟有奉殿下马首是瞻,末将愿永为殿下前驱!”</P></p>
“末将等愿永为殿下前驱!”</P></p>
诸将在堂上一拜再拜,再多礼反而显得生分,郭信遂止住诸将行礼,邀众人一同前去教场观演。</P></p>
教习旗阵即是训练将士在阵中熟悉各种旌旗鼓角号令,从而学习阵法分队进退,也通过此种方式完成各级军官与底层士卒间的磨合,只是在郭信看来这样的指挥体系仍然太繁琐、仍属于是此时战场信息传递的无奈之举。</P></p>
郭信等人登上将台,左右鼓角各有十二具,左厢的三纛大旗与各色军旗随风飘扬,武将们在郭信左右排列一行,郭信望着台下正在不同号令下演变阵势的数千人,忽地将配剑横举至额前。</P></p>
将台上的鼓角声霎时停歇,数千士卒亦很快在原地重新集结,只有北风仍在席卷着旌旗呼呼作响,但郭信也听到了另一个坚定而富有节奏的声音——来自他的胸膛。</P></p>
气氛仿佛凝滞了,郭信隐约能感受到身边的武夫们紧张而炙热的呼吸,可他并不说话,依旧保持着自己的动作,直到台下呼唤他‘意哥儿’的声音如浪潮一般由近及远地次第传向远方,他才将佩剑落下。</P></p>try{ggauto();} catch(ex){}
和武将们联系感情固然重要,但在构成一支军队真正的主体——那些同样出身于这片土地上的普通士卒面前露脸也是很要紧的事。</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