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192户部办差(1 / 2)

第193章192户部办差</p>

在魏广德的感觉里,自己仿佛又回到了两年前求学生意,只不过是从进出书院变成了进出翰林院。</p>

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下去,转眼魏广德进入翰林院已经大半个月了。</p>

这天魏广德一大早到了翰林院,在签名簿上写好自己的名字和时辰,放下笔正要往里走,忽然听到身后有人叫自己的名字。</p>

魏广德转身就看见是尹台刚从轿中出来,看到他所以出声。</p>

魏广德不能走,立即躬身在一旁侍立等候。</p>

尹台走上来,先是对魏广德说了声“稍待片刻。”</p>

随即先拿起魏广德刚刚放下的笔在签名簿上写好自己的名字和时辰,这才对魏广德说道:“一起进去吧,我还有点事儿要和你说下。”</p>

“是,尹大人。”</p>

魏广德恭敬答道,随后就跟在尹台身后走进翰林院。</p>

“你来此已经有差不多一个月了,昨天你交给吴清的文章我也看过,只能说差强人意。”</p>

按照翰林院对庶吉士的要求,每月要交纳文章一篇,至于所写题材,只要安排的学士没有要求,那就可以自由发挥。</p>

显然,尹台是对魏广德交上来的第一篇作业是不满意的,不过说的委婉一点,没有直接点透。</p>

“是是是,我会更加用心学习。”</p>

魏广德只能唯唯诺诺的答道。</p>

“一会儿你去叫上李书吏,去兵部和户部把这个月的皂吏银和直堂银领回来.”</p>

尹台带着往自己的公房走,边走边安排,很快就把以后翰林院去各部讨要柴薪皂隶银和直堂银的差事丢给了魏广德去做。</p>

好吧,魏广德对此也不抵触,总要找点事儿来做不是吗?</p>

以后可以打着讨要银子的由头在北京城里逛逛了,不必拘束在翰林院里。</p>

不过说起这柴薪皂隶银和直堂银,魏广德心里还是有小意见的。</p>

只要被授官,就会按制拨给柴薪皂隶银和直堂银,这也是明朝官员为自己在微薄薪水外增加的福利了。</p>

就说七品的陶大临和金达两个人,已经被授官了,按制他们就可以每年领到两个皂吏的银子,至于你要不要皂吏那是你的事儿,你不要那钱就可以揣自己兜里。</p>

就说皂吏银,每个皂吏一年固定十二两银子,就看你官职配置多少皂吏,你就能得多少银子。</p>

比如一个七品知县,可以有四个皂吏,这样在俸禄之外还可以拿到这四十八两银子。</p>

虽然配置皂吏的数量和品级有关,但是也和职位有关。</p>

比如陶大临和金达,他们虽然也是七品,可是就只能配两个皂吏,也就是多得二十四两银子。</p>

至于魏广德,那就对不起了,庶吉士不是官职,自然没有皂吏这个名额,他只能帮着别人去讨要这笔银子,自己却是分文都沾不到。</p>

这个皂吏银和魏广德公房里芦布领的也不是一回事儿,芦布是每月拿着翰林院签的条子去兵部领他的工钱。</p>

至于直堂银和皂吏银一样,都是官员给自己加的福利,原本是官员招募文书帮自己处理公务用的,也就相当于现在各级部门划拨的办公经费养一些临时工。</p>

不过这笔银子大多也是直接进了官员的腰包,都是直接用衙门里的书吏办事儿,谁还会自己花钱招募,也就只有师爷这样颇重要的角色才会花钱雇人充任。</p>

也有主动投靠的,比如地方衙门里的衙役,大多都是不花上官钱财的,地方官员也非常喜欢用这样的人。</p>

当然,他们也不是傻子,不是大公无私,不要钱也要为朝廷做事,而是为了那穿着身上的官衣,有了这层皮,他们就可以在地方上横行霸道,敲诈勒索钱财。</p>

说多了,魏广德从尹掌院公房出来,先找了李书吏,既然有了差事,自然要先对接好,免得出纰漏。</p>

“魏大人,小的这手上还有点事儿,我这边核算好了就去户部,下午再去兵部如何。”</p>

李书吏这会儿应该是正在汇总各房报上来的笔墨银子,还要报给顺天府那边支取,所以在明白魏广德来意后立即躬身说道。</p>

“好,完事儿了你到公房来找我。”</p>

魏广德点点头,看着他一桌子的条子,里面应该还有自己公房开出来的,心知他这会儿正忙,也懒得多理会,而他定下时间后就出了门。</p>

按惯例,去检讨厅看了看修书的情况,不过他也只是翻翻新修订出来的那几页文字,也不催促,大家都是心知肚明。</p>

魏广德从吴清那里得了这活儿,自然要把面子功夫做足,一旦吴学士那边问起修书的进度,至少要知道修到了哪一年。</p>

“你们忙,不必急,主要是不能出错。”</p>

天天都是这句话,几个典薄和侍诏都是忙不迭点头,一切尽在不言中。</p>

也就是对着这几个典薄和侍诏能让魏广德稍微找回点自己还是个官的感觉,因为他们是吏。</p>

回到公房,魏广德继续看自己的道家经典,也是希望自己的功力能更进一步。</p>

在翰林院里,确实是时间充足,可以安下心来看书,前提是没其他事儿影响自己的情绪。</p>

近一个月的时间,翰林院里的学士们,魏广德已经几乎认了个遍。</p>

虽然这些人大多在外面还有职位,可是每个月总还是要回翰林院来办点事,就比如高拱就还当着会典纂修官,殷士谵负责嘉靖实录预修的差事儿。</p>

一个时辰后,李书吏来到魏广德公房请见,目的自然不言而喻。</p>

他们出翰林院的时候,身后还跟着四个衙役,那是叫去帮着拿银子的。</p>

明朝各官衙的位置还是相对集中的,除刑部外其他五部全部都在大明门内千步廊东侧,西侧则是五军都督府和锦衣卫这样的机构,三法司的衙门则是在内城其他街道上安置的,并没有和大部分机构一样集中在一起。</p>

翰林院也是在东侧外围,距离户部并不远,魏广德出门也没坐上自己的马车,而是步行前往户部。</p>

以往办这些事儿都是李书吏去做,估计魏广德找过他后,他也去尹掌院那里询问过,所以这会儿对魏广德还算恭敬。</p>

不多时他们就到了户部,李书吏轻车熟路就带着魏广德进了户部衙门,并没有去其他地方,直奔户部下面的福建清吏司,北直隶和在京衙门的开支全部都归这里管。</p>try{ggauto();} catch(ex){}

明朝户部下面按地域划分成浙江、江西、湖广、福建、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十三清吏司,置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各掌其分省之事。</p>

但是这十三清吏司又兼领所分两京、直隶贡赋及诸司、卫所禄俸,边镇粮饷,并各仓场、盐课、钞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