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就是毕业论文了。
毕业论文对大部分的本科生来说,属于没什么用的走过场,对硕士生的要求也不严格,但对博士生来说就比较重要了。长一些的博士毕业论文,常有三四百页的,就是灌水,每年也能写吐一个师的。
所谓事无巨细皆上毕业论文,欺负的就是博士们。
对于杨锐来说,为了避免影响自己的名望,他的毕业论文也是不能轻视的。
但是,普通的博士写篇论文,虽然是累的菊花喷油,但三四百页里面,大部分还是以水为主,杨锐做G蛋白偶联受体的过程,却是真的能写出鸿篇巨著的。
他为了做的精炼一些,固然是将论文缩减到了三百多页的程度,可说起来的时候,就没有那么简单了。
别说世界顶级的实验室,用了多少资源做G蛋白偶联受体的项目还没有做出来,就杨锐的离子通道实验室,前前后后花在G蛋白偶联受体上的经费,也能折算成近千万美元,配伍数百万人民币了。
而在整个项目中出力的,教授级的学者和小牛就有近10人,科研狗无算。
这样的项目以毕业论文的形式写出来,又怎么能不可怕呢。
杨锐虽然说的是主要讲讲学术部分,可是一本论文里面,又有几页不是学术的呢?
杨锐还摊开了讲,没十分钟的时间,就将之前看过一遍论文的教授给砸晕了。
“等等,杨锐。”汪健泊越听越不对,不得不将打断杨锐的话,道:“你现在谈的是对G蛋白的预处理吧,我没有在后面翻到预处理的部分……”
“我讲的还是前面。”杨锐道。
“前面是指?”
“第三页。”杨锐打开书,指了一下。
“你讲了十分钟,才讲到第三页……”汪健泊院士颇为无语。
杨锐却不是单纯的讲给四名学者听的,他这是间接的传递信息给学术界呢。
因此,杨锐回答的也很干脆:“您刚才听我讲的内容,是否有不值得说明的部分。”
“那当然是没有的。”汪健泊院士连忙道。
杨锐点点头,道:“那我就继续讲下去?”
“预处理还有很多内容吗?”
杨锐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道:“我听说日本的京都大学,也有做G蛋白偶联受体的项目,在预处理的环节,京都大学的生物学实验室卡了两个半月的时间,耗费人力不知,经费用掉了40多万美元。”
当初如果不是搞出了一锅搅的方案,杨锐的项目进度也不会有这么快。但是,一锅搅并不是预处理方案的全部,没有前前后后的各种攻关,光是想抖机灵做项目,是做不通的。
尽管以整个项目的规模来说,预处理的重要性和消耗可能还不到整体的5%,体现在论文中只有薄薄的四页纸,但是,此时展开来说,却已是足够做八篇博士论文了。
在场的四名学者暗叫不好,却也只能将主动权拱手相让,任由杨锐发挥。
论文答辩现场,恍惚间有变成课堂的趋势。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