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锐此时却是简单的不行。PCR实验室放在了斯德哥尔摩警局,来访的宾客首先要被警察局筛一轮,又因为PCR实验室是斯德哥尔摩大学合办的,于是又要被斯德哥尔摩大学筛一轮,最后剩下来的,小喽啰就很少了。
而在诺贝尔奖的评选过程中,总共有三个步骤,第一是提名,这里面除了瑞典的六所大学的教授之外,还有多所国外的大学,以及历届诺奖得主,在这一步,算是国际化的。
但从第二步开始,就是纯粹的瑞典化的。
第二步是诺奖委员会筛选被提名的科学家。这支五人组成的委员会,基本就能决定诺奖的大部分归属了。不过,真正的决定权是握在由数百人组成的评审委员会手里,这些评审委员会的成员,也都是瑞典科学家,他们代表着最终决定。历史上,五人委员会做出的决定,被评审委员会打回去的不少,事实上,几乎每年都是要撕一场乃至多场的。
五人委员会角逐出一个名字,评审委员会打回去,五人委员会再角逐一个出来,评审委员会再打回去。
不管这两个步骤循环多少次,做出决定的,都是瑞典科学家。
这是诺贝尔留给瑞典人的最大遗产。诺奖的运营方式,也使得瑞典科学家,在世界顶层科学界中,总是享受着特权地位。
就像是现在,杨锐也得非常耐心的为来访的瑞典科学家,介绍他的PCR实验室,换成来的是美国人,自个儿撒尿玩去吧,没空管你。
成名比较久的科学家,或者是多次成为诺奖候选人的科学家,在如何面对瑞典科学家的问题上,往往需要多做思考。
杨锐仗着自己年轻,又是新闻人物,就少了许多顾忌。
事实上,他原本也不需要太多的操作,他就坐镇PCR实验室,自然有无数的参观者来访。
休斯顿看到这一幕,却是心生感激,他太知道顶级科学家的时间珍贵了,眼瞅着杨锐陷入到了接待参观的热潮中,不免心焦的道:“杨锐先生,不如我们再多找几名研究员,免得耽误您的事。”
杨锐心想这就是我的事,口中道:“现在的工作太多了,你多找几名研究员也好,如果能忙得过来也好。”
他倒也愿意缩减一定量的接待次数,反正见到的人数已经够多了。
休斯顿感激之余,就去学校招募人手。
然而,没等新增的研究员彻底熟悉工作,DNA的鉴定工作突然大增。
“最近这是怎么了?”杨锐和休斯顿等人都备感疑惑。
舍伍德却只是简单的解释一句话:“我们开始打击黑帮了。”
杨锐和休斯顿目瞪口呆。
黑帮手里面的命案自然是不少的,只是以前总少了证据,DNA的突然出现,却是解决了大量的问题。
而瑞典的行动,也不可避免的引起了更多国家的注意。
意大利、美国等深受黑帮祸害的国家,都不得不将目光投向瑞典。
黄金时刻的概念,也一下子变的深入人心了。
杨锐的名声,也不其然间,传到了一些奇怪的地方。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