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唐华彩

第565章 内斗(1 / 2)

皇城,御史台。</p>

庄严的官署大门前来来往往的都是衣冠楚楚的官员,这日,却有一个衣衫褴褛的妇人踉踉跄跄地走来,到了御史台前,跪倒在地,以头磕地。</p>

她没有说一句话,但那佝偻而卑微的姿态轻易就让人知道她是来喊冤的。</p>

事情很快传到了御史中丞崔甫的耳里。</p>

“何事?”</p>

“来喊冤的是县捉不良帅封小勾的妻子辛氏,前来状告县县令郑直斋冤杀了她的丈夫。”</p>

崔甫稍稍沉思,很快就想起来自己听说过郑直斋的名字,于是起身,走到多宝搁前扫视着那摆放整齐的一封封卷宗,不多时就从中取出了一卷。</p>

这案子此前他就看到过了,县的捉不良帅封小勾仗势欺人,曾经趁着战乱残杀了那户人全家五口,此事当时就在县传得沸沸扬扬,证据确凿。郑直斋上任后,查访清楚,遂命人拿下封小勾治罪,不料封小勾仗着武艺,公然拒捕,前去捉拿的衙役一死二伤,郑直斋遂命人射杀了封小勾。</p>

卷宗打开,十余份口供、证物清单,以及县、京兆府、大理寺、刑部的批文,一应文书齐整,这案子原本已结案了,没想到横生事端。</p>

崔甫被重用之后,上书朝廷五项革除积弊之法,其中就有一项是审理天下冤案,肃清战乱期间地方留下的积案、重整纲纪,而郑直斋所为,正是奉行此例。</p>

“中丞,那妇人还跪在御史台外,是否见她?”</p>

“你去见她。”崔甫把卷宗递给下属,道:“晓之以理,让她不要再胡闹了。”</p>

“喏。”</p>

崔甫于是继续处置各种繁冗的公务。</p>

他聪明、刚直,而且勤奋,上任以来极好地履行了御史中丞的职责,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整肃司法、弹劾乱纪之事,监督百官。</p>

不得不说,薛白监国之后,国事能迅速安稳下来,他占了不小的一份功劳。</p>

这阵子,朝廷一直在抄收寺产,因此也引起了一些动荡,有人在私下窜联,包括崔甫族中的一些长辈也来找过他,委婉地劝了他几句话。意思是,太子才监国就对佛门下手夺田,看起来行事很不安稳,不如请太上皇出来主持大局。</p>

面对长辈们,崔甫不卑不亢,颇有耐心地劝说了他们。</p>

“社稷多难之秋,国用不足,有人劝殿下改革税制,以田亩多寡征收,殿下思虑再三,恐动摇根基。依诸位叔伯之意,太上皇秉政则不缺田地人口不成?殿下如旭日初升,你们怎敢弃殿下?而使太上皇不能安享晚年?”</p>

其实他们都知道,换成太上皇掌权,加税自然就是加在天下百姓头上,到时不仅不用担惊受怕,还能借机继续兼并田地。</p>

可世家大族中也不乏崔甫这样有长远眼光的人,吃了安史之乱的教训,知道若是家国社稷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了,得做些改变。</p>

崔甫提出了五项革弊之法,薛白支持他。现在薛白在没有伤世家根本的情况下要对付佛门,他投桃抱李,也表态支持。</p>

在这件事上,他说服了一些人,没有参与到诡谲的阴谋当中去。</p>

他只管处置公务,肃清这大唐社稷。</p>

傍晚,崔甫终于从案牍中抬起头来,起身,离开御史台。</p>

出了官署大门时,他看到一个衣裳褴褛的妇人跪在那,这妇人头磕在地上也不知看到他没有,既不喊冤,也不说话,颇可怜的样子。</p>

崔甫想到被她丈夫残害的百姓更为可怜,径直走了。</p>

他回到府邸时,一滴豆大的雨水打在他鼻子上,他抬头一看,不一会儿,倾盆大雨落了下来。</p>

次日,崔甫抵达御史台,竟见那妇人还跪在那里,湿了又干的破烂衣裳、被冲刷的泥土痕迹,让她看起来像是要发霉了一般。</p>

他摇了摇头,自到了官廨。过了一会之后,脑海中这案子挥之不去,终于让人把辛氏召了进来。</p>

“民女辛娣,来为我男人县捉不良帅封小勾喊冤,县县令郑直斋因私怨冤杀我丈夫。”</p>

这句话她不知说过多少遍了,说得滚瓜烂熟,可她实际上是个不曾读书识字,拙于说话的女人。</p>

崔甫道:“天宝十三载元月初二,县城南,封小勾闯入葛三家中,霸占葛三之女,事后残杀其一家五口,并扬言‘若贼兵至城下,以他们充军粮也使得,我何罪?’此事有人证十三,证物七,且县人皆言封小勾脾气暴躁,动辄打骂下属……”</p>

“没有,他没有杀人,也没有霸占葛二娘。”</p>

“郑直斋治他的罪有证据,你有证据吗?”</p>

“他没有!我知道他没有!”</p>

“这案子的卷宗我看了很多遍了。”崔甫道:“封小勾是否冤枉,不是靠你喊出来的,只看证据。”</p>

辛娣大哭,一个劲地说她丈夫是冤枉的,偏是什么证据都拿不出来。</p>

“回去吧。”</p>

“凭什么啊?世道那么乱,那些败兵到处杀人、抢劫,朝廷不杀他们的头,凭什么治我男人啊?”</p>

崔甫了然,他就知道辛娣之所以到处喊冤就是因为不服气,当时是乱世,人命如草芥,确实还有很多更恶劣的罪行发生。</p>

“治的就是你们这等侥幸之心,大唐社稷尚在,朝廷纲纪法度尚在。杀一个封小勾,便是要天下人知道,世道还没有乱!”</p>

官威凛然,压得辛娣无话可说,她唯有哭。</p>

崔甫遂将她赶了出去。</p>

可他叹息一声,招过随从,吩咐拿些钱去给辛氏,让她还乡好好过日子。</p>

本以为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p>

然而,就在次日,大理寺竟是发文,要重审封小勾一案。</p>

崔甫闻言,有些诧异,首先的反应是问道:“可是辛氏提供了新的证据?”</p>

“中丞,是元载。”</p>

听到这个名字,崔甫微微皱了皱眉。</p>

前来奏事的御史遂把事情详细地说了一遍,说是辛氏原本都被送出皇城了,但还未出城便遇到元载的人。得知她的情况之后,元载就亲自到大理寺查看了卷宗,没多久,大理寺就要求重审案件。</p>

“几个宰相当中,韦公年岁已高,想必两三年内便要致仕。朝堂中最有资格拜相者,正是中丞与元载。此番,元载借着灭佛一事,权威愈隆,对中丞虎视耽耽,显然是要借着此事对付中丞。”</p>

崔甫没有正面回应这个问题,而是道:“元载没有权力干涉大理寺办案。”</p>

“是,他确是越权了,但他还命人弹劾郑直斋办事不利,包庇县寺庙,与僧侣勾结,侵占县田地。中丞,他分明就是冲着你来的。”</p>

~~</p>

宣政殿。</p>

元载正捧着卷宗向薛白禀报着。</p>

“郑直斋出身荥阳郑氏南祖第八房,他父亲官任池州刺史,他们家乃是高祖下旨禁止互相通婚的七姓十家之列,但郑直斋的妻子依旧是博陵崔氏之女,他自诩才华横溢,可并非通过科举入仕,门荫之后,受到当时剑南节度使李宓的举荐,擢为掌书记,随太上皇归朝,迁为县令。这人恃才傲物,自谓门第、文章高于旁人。”</p>

薛白道:“我知道他,‘天朗则有五色云,人佳则有郑直斋’,也算是在长安曾颇有名气了。”</p>

元载心中一凛。</p>

他心想,郑直斋有狗屁的名气,那句自夸之语也只不过在极少数认识郑直斋的人之间流传。而殿下竟然能知道,可见殿下身边自有另外一批人为耳目,探查大事小情。</p>

“臣之所以留意到郑直斋,并非是因为这次的案子,而是他与豫王一系走得很近,明目张胆地保庇佛门,郑家本就在京畿有不少良田,郑直斋人还未到县上任,郑家就已经在县中置了一座大宅,县郊置了别业,别业占地三十七顷,田庄溪流、竹山桑园应有尽有,这个别业郑家之所以能拿下来,与法善寺有关,佃户也是法善寺替他打点。”</p>

元载说到“三十七顷”的时候特意顿了顿,瞄了眼薛白的反应。薛白根本就没有露出惊讶的表情,似乎是事情已经知道了这件事。</p>

这让元载愈发地小心翼翼。</p>

“封小勾这案子,臣一听就知道是郑直斋故意杀人立威。自臣查抄寺产以来,郑直斋始终不肯配合,反而是县县尉荀鹏极力支持,荀鹏自幼贫穷,有济民之志,他科举出身,办事得力,曾数次上书揭郑直斋之过。封小勾作为捉不良帅,正是荀鹏的得力助手,郑直斋乃争权,遂杀之而后快。”</p>

薛白终于开口了,道:“说事就说事,你故意一直提他们的出身,是在揣摩我的好恶?”</p>

“臣不敢!”</p>

元载这人就是欠教训,总是要敲打几下才会老实。</p>

但他办事确实是得力,脸皮也厚,忐忑不安地认了罪,很快又继续提出他的主张。</p>

“臣只是看那辛氏只身跋涉,入京告状十分触动。若非有大冤情,她何以至此?臣请重审封小勾一案,倘若他真是无辜的,该还他一个清白,也得告诉为天下兢兢业业做事的官吏,朝廷法度严明!”</p>

元载之前就试探过薛白,知道薛白虽然不让他借着灭佛排除异己,但却允许他一点点地把地方上的敌对势力除掉的。</p>try{ggauto();} catch(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