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80:我的文艺人生

618《钢的琴》(1 / 2)

俩表姐妹却以担心的目光看着他。</p>

“这是咋了?不就就一篇文章没发表吗?真没事。”方明华笑着说:“报告文学不让发表,那就写小说呗,不过今天不说这些,陪两个娃好好过圣诞节!”</p>

方明华其实已经做好两手准备:写实的报告文学不行,虚构的小说可以吧?</p>

在方明华没来到这时代之前,反映东北工人文学作品中,以“铁溪三剑客”,,较为出名,被称为“新东北文学。”</p>

做为八零后的他们都是在二十多年以后,。下岗、凶杀、yan打等东北故事必备的叙事元素都被编织进小说情节,成为对这段时期描写的一种标志。</p>

还有就是犯罪文学,《东北刑警往事》《好人王志勇》等。</p>

但是,方明华觉得都没有电影《钢的琴》更让人震撼,更加具有冲击力。</p>

该片是由张猛编剧并执导,王千源和秦海璐主演的电影,该片讲述了一位父亲为了女儿的音乐梦想而不断艰苦努力,最后通过身边朋友的帮助用钢铁为女儿打造出一架钢琴的故事。</p>

东北人导演张猛用自己独特的浪漫感记录了这样一群失落的中年人,也记录了那样一个失落的90年代。</p>

突然的转型,让那些数十年如一日待在工厂的工人们,突然断了活路,措手不及。</p>

他们有的在家待业,有的变成赌徒,有的变成锁匠,有的变成屠夫,有的下海经商,有的沦为小偷…</p>

他们不再年轻,没有文凭,没什么积蓄,少了点重头开始的时间和资本。</p>

他们刻板,除了工厂的那一套,再没其他更好的出路。</p>

他们失落,颓丧,失去底气,失去力量,却也倔强。</p>

但有一点,从未改变。</p>

他们始终相信,自己的双手,可以弥补被时代抛弃的窘迫,他们用曾经引以为傲的工人精神,向自己的子女,向这个时代,证明着自己的尊严。</p>

元旦很快到来,1992年宣告过去。</p>

1992年国内文坛发生最重要的事件自然是首届世界华语文学奖赛成功举办。</p>

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投稿,高规格的读书班以及评委成员,评选出来的优秀的作品以及高额的奖金都让文学奖备受海内外瞩目。</p>

有人甚至预演,华语文学奖会取代茅盾奖成为中国第一大奖,当然这种断言为时过早,但中国人讲究的是开门红。第一次举办成功无疑给方明华等为之付出辛勤努力的人倍感振奋。</p>

当然,到了年底,方明华自己的一篇报告文学无法顺利发表,无论如何都不是件开心的事,更重要的是让方明华觉得,自己想说的东西没有说出来。</p>

用小说来说吧。</p>

元旦节过后,方明华着手按照《钢的琴》电影写一部小说。</p>

电影故事情节并不复杂。</p>

20世纪90年代初,东北一个工业城市。原钢厂工人陈桂林下岗后,为了维持生计,组建了一支婚丧乐队,终日奔波在婚丧嫁娶、店铺开业的营生之中。</p>

与此之时,妻子小菊却不堪生活重负,移情别恋,跟了一有钱的商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