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风华

第一千一百零三章 归去来(十九)(1 / 2)

和绛州的肃杀气氛不同,柏璧军寨现如今则是一副热火朝天的情景。

前来投奔的义军络绎不绝,每一路人马都要安置,每一路兵马的头领都要前来标名,光是接待和安置,就足以让人应接不暇。

如此庞大的队伍,对于粮草补给以及军需物资都是巨大压力。

没经过训练的队伍,战斗力自然就高不到哪里去,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所谓的义勇,并不是帮助反倒是累赘。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所以各路诸侯互相攻伐的时候,其实并不怎么看重这种所谓的武装。

哪怕是招安过来,也是让他们不要给自己惹麻烦,而不是指望他们能有什么用。

好在这些人并不是赤手空拳前来,不但携带了武器刀枪,还带了口粮。

哪怕是带兵多年经验丰富的屈突通,也不曾见过这种情况。

所谓义勇,其实很多时候成分可疑。

不是被打散的军队,就是落草的强盗。

他们来当义勇的目的也未必真的是要军前效力,更多是为了混吃喝混功劳,没多少正事。

一般都是吃饭的时候有人,打仗的时候就得用鞭子抽用刀子逼,否则没人真的往前冲。

这种自带武器干粮来当兵卖命的,这还是生平第一次遇到。

而且这帮人对于官兵的安排极为配合,并没有任何非分要求,这就更是困难。

他们的要求总共就是一点:让自己可以上阵杀敌,和突厥人拼命,为自己死难的亲属报仇!所有的义勇都是和突厥人有血海深仇的。

如果没有人带领,他们也不敢和突厥人打。

现如今出现一支足以令突厥人胆寒,甚至有希望消灭突厥人的强大武力,他们就愿意追随左右。

哪怕是可能搭上性命也在所不惜!这是一批真正愿意打仗的义勇,并不是来蹭吃蹭喝的。

他们带着口粮武器,也带着一颗必死之心。

虽说没受过什么训练战斗力存疑,但是人数上去之后,依旧是一支不可轻视的力量。

更重要的是,他们并不是纯粹的乌合之众。

这里面也有一些是之前战斗中被打散的正规军,或者前隋鹰扬府士卒,因为不愿意归顺李渊而选择深山落草。

这次都是被突厥人逼得,只能加入大唐麾下和突厥厮杀。

他们都是懂得打仗也会打仗的,手中的兵器也比较像样,不是全没有战斗力。

再说唐军和联军相比,还是相对弱势的一方。

这弱势主要的体现,就是在人力方面。

现在多一个人就是多一份力,当人数多到一定程度后,就是局势的彻底改变。

屈突通等人开始感慨徐乐远见卓识,确实比自己这些人看得远。

如果只顾着眼前蝇头小利不敢出兵和突厥人打,这支意外的援军也不会得到。

接连几次的战斗,算是把河东的潜力激发出来,让整个河东的军民充分释放力量,开始和突厥人争斗。

再说这些人也不单纯是个义勇作用,他们更是民心的代表。

这里面既有本地的土豪、大侠,也有望族以及小号世家。

这些人平日里未必愿意表态,但是当他们集体表态支持或者反对某人的时候,就算身居九五的李渊,也得考虑下这些人的力量!这几日李世民一直和这些人往来应酬,就是在争取民心。

兵权李渊可以收回去,但是人心是没法靠圣旨或者军令变更的。

虽说李世民并不像李建成一般善于应酬,不过总归是世家子,能差到哪里去?

再说现在是什么处境?

比起空口白话或者繁文缛节,还是实打实的胜利更能打动人心。

只要李世民带领大家打赢突厥,让河东百姓出气,哪怕日后李建成登上宝座,河东的民心也只会属于李世民!李世民心知,这功劳其实要算在徐乐头上。

如果不是他看到这一步力主出兵,自己也不可能做出那个决断。

这是自己欠他的。

作为功臣的徐乐,这当口却并未出现在众人眼前,不管是安置义勇还是接待父老,他都没参加,而是安心地准备着即将到来的决战。

到了这一步,突厥人想不打也不行了。

战略的决定权已经不在突厥人手里。

他们如果想要据绛州而守,结果就是全军覆没。

结社率肯定不是个傻子,他不会采用这种自杀战略。

那么就剩下出来打这条路可以走。

而且随着己方兵力越来越多,突厥人也等不起。

再耗下去,河东的潜力都激发出来,那突厥人怕是连翻盘的机会都没有。

要说急现在肯定是突厥人比自己急,这自然就是最好的情况。

徐乐也知道,即便这些因素叠加一处,也不意味着接下来这一战就容易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