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明末有套房

第三四三章我只是在阐述一个事实(1 / 2)

第三四三章我只是在阐述一个事实

来辽南的其实并不是王在晋一个人,他身边跟着十数名扈从,还有梁延栋,这个华阳社最年轻的正议大夫。

从正议大夫开始,已经算是华阳社的高层。特别是梁延栋,以前袁崇焕就是从正议大夫开始步入华阳社的高层,在短短六年之间,从一名正六品的官员,升任封疆大吏,蓟辽督师。

梁延栋跟着王在晋前来辽南,也是为了增加见识,同时也是为了未来。

在华阳社内部,针对全旭这个异军凸起的势力,有拉拢和打击两套方案,包括王在晋在内的一部分人,是赞同打压的,因为王在晋非常清楚,只要全旭自己不犯错,想把他整下去,其实并不容易。

自从进入旅顺口的码头,梁延栋的目光一直落在了停靠在码头上的炮舰,特别是炮舰上那二十八倍一百三十毫米的滑膛炮。

他恨不得马上爬上去,将甲板上,以及左右两翼的炮舱内,把这种一百三十毫米的滑膛炮大卸八块,仔细研究研究。

在他们过来的时候,亲眼见证了辽南水师炮舰的一场演习,不对,不算是演习,而是战斗,一支倭寇舰队,莫约十四艘海船,撞向了一艘辽东水师炮舰,以及护卫的十数艘海船。

这些倭寇海船就是想劫走辽东水师护送的运输船,这些运输船吃水非常深,很显然装载着粮食或其他物资,只要抢走了,就可以大赚一笔。

然而,这艘炮船却以少敌多,不退反进,单艘炮艘,朝着十四艘倭寇海船冲去,火光闪烁着,一发接着一发炮弹轰向那些倭寇的海船。

水师炮舰几乎是顶着倭寇的海舰开炮,一炮下去,倭寇的海船就会爆炸,起火,成为海上的火炬。在短短一柱香的时间内,十四艘倭寇海船,被击沉了七艘,击伤了三艘,四艘疯狂逃窜。

梁延栋看看里头到底有什么奥秘,为什么射速这么快,射程这么吓人,而且威力如此丧心病狂了。

他作为兵部侍郎,非常清楚,辽东水师就是原来的蓟辽水师,装备得炮舰破破烂烂,战斗力不能说没有,至少,出海也有一定的风险,他们会不会被大海掀翻,都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大司马,你如何看这些炮舰?”

王在晋沉吟道:“很显然,他们给水师换了新炮,我有留意到,目前为止,换装新炮的炮舰,只有两艘!”

全旭对于王在晋的到来,并没有设防,也没有防备他看着什么,这是全旭的自信。

王在晋很自然的也留意到了与码头紧紧相连的船坞,以及大面积,堆积如山的木料,他有些感叹的道:“全旭的野心不小,这么多的木料,这么大的船坞,这需要造多少船才能用完?”

梁延栋有些不解的问道:“大司马,你说,他作为一个辽东总兵,造那么多船做什么?”

“自然是防备,我们从朝廷卡他的脖子!”

王在晋望着梁延栋郑重的道:“这也是为何我会强烈反对,在朝廷动手,弹劾他,限制他,因为,辽东在全旭手中,对朝廷的依赖非常小,他们从江南购买了不少粮食,今年肯定可以做到衣食无忧!”

自从旅顺口离开,王在晋的脸色就没有好看过。

不得不说,辽南确实是块宝地,土地肥沃,水资源资充沛,虽说这些作物是仓促种下去的,除了全旭运来一些化肥,但是农民们根本就不懂得该怎么照料这些新式农作。

但是,土豆、玉米、红薯长势相当喜人,王在晋过来的时候,全旭已经开始让人采摘没有成熟的玉米了,这些玉米,可以用来煮着吃,或者做粥,反正也不会浪费,至于种子问题,全旭从来没有担心过。

这些玉米提前收下来,一部分用来吃,更多的则是为了玉米秸秆,玉米秸秆可以做青储饲料,喂养辽东军的五六万匹战马,还有三四万头牛、骡子,这些牲畜都是大胃王,需要很多东西才能把他们喂饱。

新修的路上,那些装载着青绿色的玉米秸秆,大车将道路塞得严严实实。

虽然垦荒并没有完成预期任务,拥有四十余万亩田地,每亩顶多也就千把斤的收成,但是对于这些没有接触过这等高产作物的农民而已,已经是非常吓人的收成了。他们可以卖掉一部份,换了钱再从稻谷获得丰收的湖北、广东等地购买些大米、黄豆,这个冬天也就熬过去了。

王在晋顾虑重重,他不知道全旭会不会答应他的条件,但是,从现在辽东百姓的脸上,可以看出他们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希望,这与大明与其他地方的百姓是截然不同的。

大明其他地方的百姓,就仿佛行尸走肉,一脸麻木。

终于,王在晋来到了金石山下。

这里就是现如今全旭的新府邸,也是整个辽东军的大脑。他们一行人在全家军的带领下,走进一个如同牢笼一样的钢铁笼子。

这是辽南工匠的发明了,现如今金石山一直在扩建,山上的石头被挖开,形成一个个巨大的坑洞,有的用来存放粮食,有的用来存放火药,有的用来存放被褥之类的生活物资,山上有很多石料需要往山下运,同时也有很多物资往山上运。

一上一下非常不方便,他们从吊篮上带来了灵感,就拉了一条环形的钢索,利用自然吸引力,把山上的石料运下来,把山上的人用石料的重量,硬拉下来,简直就形成了古代的电梯。

全旭发现这些做,感觉有点意思,就让工匠们保留了下来。

关进了一个长达三丈,宽约两丈的大铁笼子,王在晋的心在往下沉,难道说,全旭准备把他们就地处决了?

“你们不用担心,这是我们独特的上山方式,金石山要想走上去,你们走也要走上半天,咱们现在就需要一柱香!”

果不其然,很快,“电梯”在一阵刺耳的金属声音中停了下来。

沈良材躬身道:“在下沈良材,乃修武伯门下,诸位跟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