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过早饭,按照预先的计划,要给第一批学员拍新一波次的短视频。
人数壮大,几个人走在路上更像是一个队伍了。
路上,有村民碰到他们,都会主动打个招呼,有的还会跟闹着玩似的问黄超越:“啥时候轮到我们呀?”
“快了快了,”黄超越不管谁问,都是这么一句。
有村民会比较较真,拉住黄超越不放,“不行,得给个准信。”
林淼会在一旁打圆场,“我们乔村的电商基金会让大家不管能不能带货,都会有钱赚的,利益均沾。”
“说是这样说,到头来还不是人家吃肉我们喝汤呗。”
“呃难道要吃大锅饭?”走了好远,邵琪琪才敢开口问这个问题。
真是不解。
明明是有福利考量的,怎么还会攀比呢?
人心不足蛇吞象?
每个人都会本能地这么想。
“即便是村民想吃,那么也不能一蹴而就,这需要延时满足的。”林淼一边走路一边说。
“说得这么高大上,我服。”汤小桐在队伍中最辛苦,因为还要扛着一盏补光灯。
黄超越感觉到了大家似乎有些气不顺,于是替村民解释:“他们的情感不会掩藏,说委婉一些的话叫作朴实,其实,他们没有那么唯利是图的,但红眼病是通病,农村比较流行,这一点还是要考量的。”
没错,“红眼病”。
听黄超越说过,因为红眼病,乔村发生过好多次闹剧。
有一次,有外地的蜂农相中了乔村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优势,拉了一车蜂箱来这里放养,为了获取村里同意,也是为了和村民搞好关系,蜂农主动带着礼物去了村部打招呼。
当时是许主任和黄超越接待的,所以黄超越对这个情况比较了解。
蜂农很是虔诚,不但愿意出一笔费用,而且还承诺可以教村民养蜂,为的就是能够获取乔村的批准可以长期在乔村生存下去。
许主任和黄超越一听,这是好事,很高兴就答应了。
蜂农就在村头选了一块地方,摆放了蜂箱。
一开始,没有村民搭理这回事。
在他们看来,凡是背井离乡东奔西走的人,都是盲流。
家里但凡有吃有喝,谁愿意出远门呢。
可是,没出半个月,有村民路过的时候看到蜂农割蜜,顿时开眼了,这在超市里头,一瓶就卖大几十块呢!
“软黄金”的称谓就这样不胫而走。
很多村民跑到蜂农那里要求拜师。
蜂农本来挺高兴的,来者不拒,可是,渐渐地,人就多了,足足有三十多号男男女女来跟着他学养蜂。
这就有些累人了。
本来,如果三五个人有意愿,跟着学的话,蜂农会很轻松的,既能够解闷又能够有帮手,还能够和村民们搞好关系,何乐不为?
不料,人一多,幺蛾子就飞出来了。
村民们经常会发生争吵,不是为了卡位,就是为了谁话多,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这一吵吵,蜜蜂就受到了影响,直接反馈就是产量降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