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基本面就是所有的镜头建立起来的水准线。
而这条水准线的高低程度,就取决于导演。
和其他的编导相比,林淼身上的独特性还在于,他的理想主义。
换句话,就是他做事的时候有信念,有激情。
而在这个行当里头越久就越容易发现,不论名气大,所有的导演都有一个通病,就是行气。
什么是行气?
往本质上,就是经验主义。
他们也可以了可以了,而这种可以聊衡量标准在于他们的工业生产的流水线积累起来的生产经验,而非艺术层面的认知。
手艺人,不是只生产一个玩意出来的才叫手艺人,手艺人应该生产的是一套标准,一套认知呈现,一套独特的东西。
时髦一点,好的手艺人,应该追求生产。
那一晚,龚凡宇算是彻底明白了,啥是。
所谓的,无非就是具有独特情感属性的品牌。
作为视频领域的工作者,龚凡宇从来没有意识到,原来的生产者其实本身就是一个。
这不在于他们名气的大,是不是明星,而在于他们有没有实现自我,有没有自己独特的情感属性。
离开林淼之后,他反倒是更加看清楚了林淼。
从认识他到进了他的微电影剧组,再到成立樱花社做出一系列的纪录片。
这个过程,就是林淼从积累到转机再到爆发的过程。
他算是目睹了整个蜕变的过程。
就好比是目睹了一只蝴蝶是如何破蛹成蝶。
而作为一道前行的伙伴,他也有幸参与其间,获得了成长,终于明白了创作的真冢
是林淼让他作为一名摄影师也懂了,镜头也是创作的一部分,而不是记录、再现。
是真真切切地创作。
如何来运镜,如何来构图,如何来表现人物关系以及传递信息……都是可以如同魔方一般有着多种可能的。
创作,其实就是走迷宫。
永远带着一个不确定性地通达目的地。
而这份对抗不确定性的过程,就是创作者的心性。
龚凡宇感受到了林淼平日在交流里头提到的东西,反倒是咀嚼出了味道。
所谓创作的真谛,其实就是手艺饶自我实现。
明白了这一点,就好好比是一直吃粗茶淡饭,突然有一吃到了美味佳肴,那个味道的记忆,一辈子就不会忘了,而且会心心念念地想去再实现一次。
这,就是心瘾。
对手艺人来,最大的心瘾就是创作中体会到那份满足福
一旦体会到,指定是水涨船高,再也退不回去了。
所以,龚凡宇这趟西部高原的拍摄之旅也同时就是他坚定要回归樱花社的决心之旅。
所以,这一记闷棍,反倒让龚凡宇觉得恰如意,否则还真不知道该如何开这个口。
对他来,他看到了林淼的蜕变和成长,并且也愿意跟随林淼一道,去寻找那个更好的自己。
这也许就是人活到一定年龄,实现一定行业积累之后,势必要面对的问题。
有的人如龚凡宇,幸载遇到了,遇到了那个可以推他一把的人。
所以,他怎么可能会错失这个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