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雀部落的第一盘磨,只是一个直径三十厘米的小磨,并不沉重,巫拐起来也不觉得有多重。
刚从韩成手里接过这些活计的时候,巫身子微微紧绷,动作显得有些僵硬,三碗豆子磨过之后,动作就已经很娴熟了。
毕竟这真的不是一个多么难做的活。
豆子磨完之后,韩成又让人弄些干净的清水过来,一碗一碗的往磨眼里面倒。
一边倒,一边转动着石磨,这是为了将残存在这里的豆渣豆浆都给冲走。
一来可以做到不浪费,二来就是可以等到下次使用的时候,少费些功夫进行刷洗。
韩成、巫、大师兄等人拎着磨出来的豆浆往一边走了走,在那里已经搭起了一个两米高的架子。
架子中间穿着一个横梁,横梁的中部绑着一根绳子。
绳子下面栓着一根一厘米半粗细的棍子。
这根棍子从两个扁扁的、交叠在一起的棍子中部穿过。
棍子的下面是一个休整过后的大疙瘩。
大疙瘩挡在下面那根横着放置的木棍下面,避免了两根交叠着的木棍会从空中滑落。
两个交叠在一起的、长一米的木棍两端都钻有一个孔,孔里面各自穿了一块四方形麻布的角。
麻布的角在这里牢牢的绑住,形成了一个吊兜。
找来一个干净的大陶盆放在吊兜下面,韩成将一罐子豆浆倒入吊兜之中。
然后示意大师兄和他一样,握住两根交叠在一起的木棍两端,开始一左一右的晃动吊兜。
吊兜里面包裹着的豆浆随着韩成与大师兄的动作,也一左一右的晃着,有些微微泛黄的白色豆浆跌落进下方放置的大陶盆里。
之所以会有这样一道程序,是因为磨制出来的这些,除了豆浆之外,还有很多的豆渣。
这个步骤就是将豆渣从豆浆里面分离出来,说白了就是过滤。
青雀部落织出来的、带着细细网眼的麻布用来做这件事情刚刚好。
几陶罐的豆浆都过滤一遍之后,吊兜下面的大陶盆已经快要满了。
吊兜里面只余下了一块豆渣。
韩成没有立即将豆渣弄出来,而是又往里面添加了半罐子清水,又吊了一阵。
没有办法,这时候豆子太少,只能是本着能多弄一些豆浆出来,就多弄一些豆浆出来的原则来操作了。
又吊了一遍之后,韩成才将豆渣弄出来,不过却没有舍得丢,这东西是养分极高的饲料。
古时候的豆腐坊里,一般都喂养有猪、驴这些牲口。
因为吃得好,所以喂养出来之后,要比普通人家的膘肥体胖许多。
在缺少粮食的时候,豆渣又会转化为一种食物,吃豆渣一点都不稀罕。
韩成自然舍不得丢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