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新命记

第四二零章 机会(2 / 2)

杨振领着众人上岛,沿着往北的一条沟壕,一路抵达了整个小笔架山岛北端的最高点,趁着雾气未全散尽,站在最高处,拿着千里镜往西眺望。

但见远处的海岸上雾气缭绕,除了隐约可见山势连绵之外,什么也看不清楚。

再往近处观看,就见一叶扁舟,正趁着雾气与海浪离岛而去,朝着海岸方向快速接近。

那是郭小武率领的哨探小队。

小笔架山岛与西边的海岸相距不远,也就两三里地而已,所以没过多久,郭小武他们乘坐的船只就消失在了曲曲折折的海岸线上。

杨振举着千里镜,又往小笔架山岛南边海上观察,只看见大笔架山如同一艘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巨舰,在海面的雾气之中若隐若现。

尚未消散的雾气,给杨振一行提供了掩护,尤其是给郭小武一行登岸哨探提供了掩护,可是也遮挡了他们观察的视线,杨振手里即使有千里镜,也看不了太远。

辽西十月初的清晨,已经十分清冷,杨振在小笔架山岛上停留了一会儿,便下了岛,重新回到了船上,耐心等待郭小武他们归来。

多铎和豪格率领的南下兵马,已经离开松锦前线一天一夜了。

按照满鞑子巴牙喇营、阿礼哈超哈营的行进速度,多铎、豪格率领的前锋兵马,恐怕早已尽抵达宁远城下了。

杨振自知不可能追上多铎和豪格的前军,更不可能赶在多铎和豪格的前面,在他们的必经之地上设伏。

如果说,他曾经有过这个机会的话,那么现在这个机会也已经错过了。

现在他唯一还有机会做到的,或者说能够及时补救的,就是想办法追上满鞑子镶白旗汉军乌真超哈营随军携运的车炮辎重队伍了。

从小凌河以北的锦州城东,过河南下,经过松山、杏山、高桥、塔山、连山,最后到宁远,中间多是浅山丘陵地带,而且穿插着好几天东西走向的河流。

浅山丘陵地带虽有古老的驿道通行,但是山间道路上坡下坡并不好走。

这些道路,对策马而过的骑兵来说,当然没什么难度,可是对于运载着动辄重大数千斤的所谓天佑助威大将军巨炮的镶白旗汉军乌真超哈营来说,可就没那么容易了。

对他们来说,在平地上行进都已经不容易了,何况要翻山越岭,上坡下坡,并且穿越许多山间道路呢。

当然了,对他们影响更大的,还是那些从辽西山地奔流进入辽东湾的东西向的河流。

那些个河流都不大,但是对于运载着重炮和辎重的车队来说,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从万历末年到如今,三十多年的时间过去了,辽西走廊经历了一次又一次战争。

持续多年的战争,让这块土地满目疮痍,该破坏的,能破坏的,早就已经破坏了。

虽然从山海关到锦州城之间纵贯整个辽西走廊的古老驿道仍然发挥着作用,可是原本属于辽西驿道一部分的古老石桥,早已经荡然无存。

而由辽西各个城堡的驻军搭建的木制桥梁,也在之前肆虐辽西的暴雨和洪水之中毁了个干干净净。

之前杨振派了金士俊到宁远去见金国凤,他往来于松山和宁远之间,早把路上的情形报告给了杨振。

所以,那日杨振透过千里镜看到了满鞑子携带重炮南下的情况,当时心中就生出了这样的念头,多铎、豪格的精锐骑兵他有可能追不上,也拦不住,但是他们的重炮和辎重,却是一个机会。

跟在多铎、豪格后面的镶白旗汉军乌真超哈营,携带着沉重的车炮和辎重,他们行动不便,速度必然较慢,与多铎、豪格这种暴脾气的人物走在一起,很有可能会被落在后边。

一旦他们前后脱节,杨振的机会可就来了。

这也是杨振眼下能够找到的唯一的一个机会。

且说杨振在小笔架山岛上看了一圈,回到了船上,平心静气地等了大半个时辰,眼看着日头升起,云开雾散,便渐渐有点坐不住了。

他正想着要不要再次下船登岛,乘着云开雾散的机会用千里镜好好观察一下岛西边的海岸,却突然听见舱外传来一阵嘈杂的脚步声。

“都督,都督,郭小武回来了!”

很快,张臣、李禄、杨珅、仇震海等人,就簇拥着前去登岸哨探的杨振亲兵队长郭小武,来到了杨振的面前。

郭小武浑身湿漉漉的,不知道是海水还是露水,总之湿透了,看起来有些狼狈,不过他的神情却是兴奋的,脸上带着笑,眼睛里闪着光。

“都督,卑职乘船靠岸,幸不辱命,探得了满鞑子昨夜宿营地所在!满鞑子昨夜驻扎在高桥以北七里河的南岸帽头山下一个破屯子里面。”